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,近几年年轻人聚餐的选择悄悄变了,火锅、烧烤之外,“吃牛蛙”也成了一个热门选项。而提到牛蛙餐饮,蛙来哒几乎成了品类代名词。
但,年轻人爱蛙来哒,真的只是因为好吃吗?
一、品类创新:解锁牛蛙的“社交属性”密码
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餐饮赛道中,蛙来哒的突围之道,藏在对自身定位的精准破局——它从未将自己局限于“卖牛蛙的餐饮品牌”,而是早早锚定“年轻人社交催化剂”的核心角色,让一份牛蛙锅成为社交场景里的关键连接点。
这份定位的底气,首先源于牛蛙品类自带的“社交基因”,牛蛙肉质细腻、味道鲜美,还具有高蛋白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的属性,恰好契合当代人对健康饮食的需求痛。同时,对多数年轻人而言,吃牛蛙既不是日常高频的“熟悉款”,也不是难以接受的“猎奇品”,恰好处于“想尝试、有新鲜感”的黄金区间,天然具备引发话题的潜力。而蛙来哒更懂得放大这份潜力,光是牛蛙口味就足足研发出十几种,从征服大众味蕾的经典紫苏味,到满足重口爱好者的够劲香辣味,再到唤醒食欲的酸辣泡椒味,甚至大胆突破推出自带话题度的臭豆腐味。每一次点单都像开启一场“味觉盲盒”,未知的惊喜感让吃饭不再是简单的饱腹需求,而是变成了值得分享的趣味体验,天然为社交埋下伏笔。
而在这个“手机先吃”的社交时代,食物的颜值与门店的环境,更是直接决定品牌能否进入年轻人的“社交传播清单”,蛙来哒对此显然深谙其道。当沸腾的牛蛙锅端上桌时,铜锅里翻滚的汤汁裹挟着香气,红绿辣椒错落点缀,硕大饱满的蛙腿肉清晰可见,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瞬间抓住眼球,无需刻意摆盘,随手一拍就是朋友圈里的“吸睛大片”,让食客忍不住主动分享。门店设计则进一步强化了社交属性,标志性的“哒哒”卡通形象增添亲切感,霓虹灯牌与撞色设计营造出潮流氛围,自带滤镜效果的环境让每一处角落都成了打卡点。当年轻人举起手机拍照、发布社交动态的瞬间,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品牌的“传播大使”,让蛙来哒的社交影响力在一次次分享中不断扩散。
二、空间升级:从1.0到8.0,门店即“社交场”
蛙来哒从创立至今,从未停止过对门店空间的升级,从1.0到8.0,每一次迭代都精准踩中年轻人的审美和社交需求,把门店打造成了真正的“社交主场”。
1.0时代,蛙来哒大胆采用“工业风+霓虹灯”的设计,裸露的管道、手绘的蛙蛙插画、酒吧式桌椅布局,打破了传统餐饮店的拘谨和沉闷,一出道就吸引了大批追求个性的年轻人。在这里吃饭,不用端着“正经”的架子,可以和朋友随意畅谈,轻松的氛围让社交变得更自在。
而到了8.0“超级马戏团”时代,蛙来哒更是把“场景化”玩到了极致。整个门店融入了大量马戏元素,魔法售票处的门头设计、趣味十足的提线木偶、墙面上的复古菲林胶片,一进门就像踏入了一场热闹的马戏狂欢。用餐不再是单一的行为,而是一场集“吃饭、娱乐、打卡”于一体的沉浸式体验。年轻人在这里,不仅能吃到美味的牛蛙,更能在喧闹的氛围中暂时抛开生活的压力,和朋友碰杯、大笑,完成一次酣畅淋漓的“轻社交”。
这种空间设计绝不是“花架子”,而是精准洞察了年轻人的需求,他们去餐厅,不止是为了吃,更是为了寻找一个能放松、能社交、能获得情绪价值的地方。蛙来哒恰好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。
三、底层逻辑:卖的不是蛙,是生活方式
蛙来哒的爆火,本质是精准切中了年轻一代的深层需求,他们不再只看重“好吃”,而是更愿意为“新鲜体验”买单;他们渴望社交认同,需要能彰显个性、便于分享的消费场景;他们沉迷情绪价值,吃饭只是基础,找一处能放松、共鸣的空间才是目的。
于是,蛙来哒用“品类创新+空间营造”组合拳,把吃牛蛙从单纯餐饮行为,升级为兼具探索、分享、话题的社交仪式,最终实现从“卖产品”到“打造生活方式”的跨越。当餐饮行业还在卷口味、卷价格时,蛙来哒早已跳出赛道,用社交逻辑重构消费场景。未来,也期待蛙来哒能持续深化社交场景的延展性,无论是探索牛蛙品类的更多创新形态,还是结合年轻群体的社交偏好迭代空间体验,为行业持续输出打破边界、创造增量的新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