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,单品爆款的生命周期往往短暂,而真正能够穿越周期、成长为文化符号的品牌却寥寥无几。蛙来哒,这个以“牛蛙”为核心产品的餐饮品牌,却在过去十年间完成了从区域小店到全国连锁,再到品类标杆的跨越。它是如何突破单品局限,构建起品牌护城河的?
从“什么都卖”到“只卖牛蛙”,一场豪赌背后的品类革命
蛙来哒的起点并不起眼。2010年,蛙来哒在长沙开出第一家门店,彼时的它与众多同类餐厅并无二致,菜单上罗列着牛蛙、鱼类、腊味等各色湘菜品类,在竞争激烈的湘菜餐饮市场中并不起眼。
转折发生在2015年。蛙来哒创始人敏锐地察觉到牛蛙单品市场的空白,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——砍掉所有其他品类,将门店产品完全聚焦于牛蛙单品。这一战略转型,让蛙来哒从一家普通湘菜馆,正式蜕变为单品聚焦型餐饮品牌。凭借独特的菜品和差异化的产品定位,品牌很快在区域市场站稳了脚跟。
但真正推动蛙来哒持续火爆的,是其对牛蛙单品的深度挖掘与持续创新。品牌没有止步于打造单一爆款,而是围绕牛蛙这一核心食材,构建起丰富的产品矩阵。不仅开发出紫苏味、香辣味、蒜香味等十余种经典风味,还推出臭豆腐牛蛙、火焰爆辣蛙等新奇组合;同时,更通过干锅、泡锅、烧烤等多元烹饪形式,让牛蛙的口感层次愈发立体。这种“单品多化”的策略极具巧思,既强化了“牛蛙专家”的品牌记忆点,又凭借丰富选择避免了消费者因产品单一而产生的审美疲劳,让其得以持续捕获消费者的青睐。
如今回望,蛙来哒的成功不仅在于把牛蛙卖成了爆款,更在于它以行业开拓者的姿态重新定义了牛蛙品类,将其从曾经徘徊在餐饮边缘的冷门食材,成功推向了大众消费的热门舞台。
不止是吃蛙,把餐厅变成年轻人的潮流打卡地
如果说产品是品牌的根基,那么文化则是品牌的灵魂。蛙来哒在品牌塑造上,选择了一条年轻化、潮流化的路径。
蛙来哒的门店设计以“蛙元素”为核心,从logo上灵动的蛙形,到店内随处可见的蛙元素装饰,IP化的视觉语言像一串隐形的密码,让品牌辨识度在第一眼就深入人心。更妙的是,这些蛙元素并非静止的符号——公仔、手机支架等周边产品悄然潜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,把“吃顿饭”的短暂接触,变成了长久的陪伴。不仅如此,门店场景还在持续更新,随着Z世代审美迭代,从霓虹潮酷风到超级游戏厅,每一次升级都精准踩中年轻人的心动点,让进店消费从“填肚子”变成一场沉浸式的潮流体验。
而真正让蛙来哒从“餐饮品牌”变成“社交货币”的,是它对年轻人世界的深度融入。近年来,品牌频繁跳进年轻人扎堆的圈子,例如与华晨宇演唱会的地宣合作,将“吃蛙”与音乐无缝衔接,吸引大量歌迷的关注;连续多年打造的品牌日活动,成了粉丝们每年期待的狂欢盛宴。这些举措也让“吃蛙”成为一种文化符号,让品牌成为年轻人表达态度的生活方式。
500+店背后的隐形引擎,供应链与标准化的“硬功夫”
蛙来哒能在全国开出500余家门店,离不开其强大的供应链体系与标准化管理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托举起品牌的规模化扩张。
在餐饮行业,供应链管理向来是难题,牛蛙更是如此。为了攻克这一难关,蛙来哒早早布局自有养殖基地,目前基地面积已超1000亩。更值得一提的是,其创新采用“稻蛙共生”的绿色养殖模式,既保证了牛蛙的天然品质,又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理念。不仅如此,蛙来哒还建立了严格的“牛蛙三级监测”体系,从塘头的源头把控,到仓库的二次检验,再到门店的巡回抽检,实现了全链条的品质管控。这一系列举措,让门店牛蛙食材的合格率提升至98%以上,为消费者筑牢了“吃得安心”的防线。
供应链的稳定为扩张打下了坚实基础,而标准化运营则成为降低扩张风险的关键。蛙来哒采用“直营+加盟”的灵活模式,但无论何种形式,所有门店都必须严格执行总部制定的标准化流程,包括门店整体的管理制度、前厅后厨的详细分工、产品的标准化、门店CIS整体形象管理,甚至是店长日常管理、危机事项处理等。这种强管控模式,不仅确保了品牌形象的高度一致性,更有效规避了因快速扩张可能导致的质量波动,让每一家蛙来哒门店都能保持统一的高品质。
在餐饮行业“爆款易生,长红难求”的残酷定律下,蛙来哒的崛起绝非偶然。它以系统性的战略布局,在产品创新、品牌文化与供应链管理三大维度深耕细作,最终将牛蛙这一小众食材打磨成全国性的餐饮文化符号。未来,蛙来哒能否持续打破品类边界,进一步筑牢品牌护城河,将成为其叩响“千店时代”大门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