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蛙来哒
更新时间:2025-11-24
当长沙解放西路的夜色漫过街边门店的玻璃窗,当深圳商圈里的年轻人举着号签等候一锅紫苏牛蛙,蛙来哒门店的旺盛人气,早已跨越地域界限,成为中国餐饮市场中极具辨识度的商业符号之一。新华社《烟火里的中国》首期节目中,蛙来哒联合创始人罗清的访谈,为我们推开了一扇观察中国餐饮行业的窗口。若循着蛙香深入探访这个从200平米小店成长起来的连锁品牌,便会发现其背后不仅有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精妙平衡,更藏着蛙来哒以单品破局、以产业立根的创新密码与商业智慧。
对连锁餐饮而言,供应链是决定品牌生命力的核心命脉,其稳定度与标准化水平直接关乎规模扩张的底气。早在2016年,蛙来哒便前瞻性地锚定上游产业痛点——彼时牛蛙养殖行业普遍存在“散户为主、管理粗放、品质参差”的乱象,当即确立“推动牛蛙养殖规范化”的产业使命,耗时数年构建起一套覆盖“养殖-仓储-门店”全链路的硬核供应链体系,为品牌规模化发展筑牢根基。
这套体系的核心竞争力,源于贯穿全链路的“三级食安检测”品控标准,形成食材安全的立体防护网。养殖端实施源头初检,在合作养殖基地建立专属检测节点,每一批次牛蛙出栏前必须通过农残、重金属等多项指标筛查,合格后方可进入捕捞环节,从源头切断风险链路;仓储端执行入库复检,合格牛蛙运抵区域配送中心后,将接受抽样复核与温湿度校准,确保冷链环节品质稳定;门店端开展动态巡检,品牌品控团队定期对全国门店进行巡回抽检,实现食材安全的最后一道把关。全链路的标准化检测,让食材安全可控可追溯,成为品牌扩张的核心底气。
联合创始人罗清还说道:“门店新鲜现宰杀的牛蛙必须在两个小时内用完。”
这套全链路标准化体系成效显著:紫苏牛蛙年销量突破1000万锅,如今门店食安合格率已达99.6%。
餐饮行业向来内卷激烈,蛙来哒的成长史,处处可见罗清等创始人的破局智慧。探访初期便能发现,这个如今与“吃蛙”深度绑定的品牌,最初竟是一家深陷同质化竞争的湘菜馆,菜单上百余款菜品让品牌毫无辨识度。“当时就觉得与其在红海挣扎,不如开辟一片蓝海。”联合创始人罗清在访谈中回忆的转型决策,成为品牌发展的关键转折——2015年,蛙来哒果断砍掉70%菜品,聚焦牛蛙单品,首创紫苏牛蛙锅,一举打开市场。
为验证牛蛙品类的商业潜力,罗清团队启动了全维度分析:上至北方食客对蛙肉口感的接受阈值、南方消费者对风味层次的细分需求,下至梳理牛蛙菜品在川湘麻辣爆炒、粤式浓汤煲煮等各大菜系中的历史演变脉络,以及当时餐饮市场中零散蛙类菜品的营收数据与消费反馈。经过半年的调研沉淀,团队得出清晰结论:“我们不是创品类,而是‘发掘’已成熟的品类。”基于这一判断,蛙来哒开启了品类深耕——针对南北口味差异,研发出香辣、番茄、等12种风味,更首创“泡锅”“平锅”双d烹法,推出臭豆腐牛蛙等猎奇爆款,用“一蛙多吃”打破单品品类天花板。
而在消费场景上,门店设计迭代至8.0“超级马戏团”版本,未来还将向“9.0”、“10.0”迈进。这份成长的核心,正印证了创新从不是口号,而是持续顺应市场变化、迎接挑战,以开放心态拥抱新知识、应对新变化的实际行动。
支撑蛙来哒规模化发展的,是组织力与数字化的双重赋能。通过构建高效管控体系与智能运营工具,为千店目标筑牢“护城河”。
商业发展之余,蛙来哒以公益践行社会责任。2022年设立教育公益基金,每年划拨营收0.3%助力湘粤乡村教育,已帮扶超20所学校。其联合美团发起“一份蛙锅一份爱”计划,消费者每点一份外卖即捐1元,目前筹得超80万元共建3所学校操场,构建起“消费即公益”的良性闭环,让顾客从单纯的美食享用者,转变为乡村教育公益事业的共建者与见证者。
从200平米湘菜馆到近500家门店的牛蛙品类领跑者,蛙来哒的成长密码清晰可循:以全链路标准化固根基,以品类与场景创新抢先机,以组织力与数字化破规模难题,以公益注温度。面向千店目标,它正以专业与责任,书写中国餐饮的成长样本。